“三月三,吃烏飯”是畬族民眾的傳統習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畬族三月三(又稱烏飯節)這一節日,以農歷三月初三為節期,以家家戶戶做烏米飯、吃烏米飯、贈烏米飯為節日載體,以落寮盤歌、山哈歌會作為節日活動內容,以緬懷祖先、準備春耕、預祝豐收和祈求幸福作為節日核心精神,蘊含著豐富的畬族傳統文化內涵。
關于畬族三月三的來歷,畬族人有多種說法。民間傳說畬族后世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蘭奉高等人,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用烏稔樹葉汁液泡糯米、蒸烏飯,世代相傳衍成風俗。福建畬族相傳祖先盤瓠愛吃烏飯這種飯,其子孫便以此做祭祀供品,用于緬懷先人,祈告平安。還有傳說明代倭寇侵擾福建沿海畬村時,不知村民做的黑黑的烏米飯為何物,便把畬族民眾視為奇人,把烏米飯視作奇物,嚇得逃之夭夭。
還有一種說法,過去畬族百姓長期居住在半山腰,不得不面對許多自然與人為的災難。傳說有一年三月三蟲蟻大作,很多畬族百姓上山勞作都遭受了蟲蟻叮咬折磨,痛苦不堪。偶然間一名村民吃了用烏稔樹葉汁液染黑的飯食,結果發現蟲蟻不再叮咬他,自己干起活來還感覺格外有力氣。于是大家紛紛效仿做起了烏飯。由于烏稔樹的嫩葉在農歷三月初三發芽,因此,每年畬族百姓便在這天采集烏稔樹葉,做成烏飯,之后逐漸成為一種習俗。
這些傳說反映了畬族百姓歷史上所承受的苦難,同時也映襯了他們在困難面前顯示出來的智慧,表達出畬族人對祖先的緬懷、對本民族英雄人物的紀念之情。
浙江景寧的畬族則認為三月初三為米谷生日,百姓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涂層顏色,祈求平安豐收,于是三月三染黑米便成為當地特有的習俗。
傳統的畬族三月三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內容就是盤歌,也叫對歌。有人煙處就有歌聲,這句話用于畬家人身上很貼切。畬家人以天地為舞臺,以山風水流做伴奏,以歌為媒,傳情達意。由此,三月三節日期間便成為歌的海洋,無論田間地頭還是竹林深處,大家三五成群,選定目標后即開始對歌。畬家對歌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致可分為巫歌、講古歌、習俗歌、情歌和史歌。如《高皇歌》就是畬族史詩,《插花娘》則是典型巫歌。特別是情歌,青年男女都能對上幾句,在一問一答中開始談情說愛。畬族傳統民歌的歌詞多為即興編唱,在歡歌笑語中,節日氣氛日漸濃郁。
新中國成立后,畬族越來越重視挖掘和傳承傳統民歌,各地紛紛在三月三期間組織民歌節、盤歌賽。浙江景寧自上世紀80年代成立畬族自治縣以來,每年三月三慶祝活動都離不開歌會、對歌這一主題。在歷屆歌會上,傳統民歌被創新發展,即借用傳統題材,如畬族的農事、祖先崇拜等,再融入現代的元素,經過適當改編,使其更加令人喜聞樂見,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畬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祭祖祈福則是畬族三月三節日傳統中一項神圣的儀式。祭祖是對祖先的懷念和祭奠,也是對子孫的訓勉。祈福則是在每年三月三祈禱春耕播種順利,來年風調雨順,收成五谷豐登,家家人畜平安。雖然畬族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從歷史發展來看,節日的起源不是單向度、一元化和孤立的,而是不斷吸收畬族民眾的信仰、理想和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將紀念英雄、祭拜祖先、祈求幸福作為其核心內容。這反映了畬族文化在這一節日習俗中的積淀。
進入新時代,畬族人民為三月三這一古老的民族節日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創造新的形式,賦予更多新的內涵,節慶活動也由祭祖求福向娛樂性、文化性方向轉換。這一節日已成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綜合性盛會,近年來愈加盛大的“農歷三月初三·中華一家親”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活動,便是生動見證。
2018年4月18日(農歷三月初三),福州市晉安區日溪村婦女在表演舞蹈《竹響畬寨幸福山歌》。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