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對我國民族高校的發展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事實上,在民族高等教育領域,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和問題,如少數民族學生的需求與教育供給不平衡、民族高校與其他高校發展不平衡、民族高校傳統培養方式與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之間的不平衡等。十九大報告還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這也為民族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筆者認為,新時代民族高校應以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目標,正確認識、努力解決民族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第一,加快民族高校的實力提升,提高民族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在我國現有的民族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學科薄弱的現象。例如,目前在民族高校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學擁有全國重點學科。與同時期建立的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加快發展的任務尤為緊迫。加快民族高校內涵式發展,應該處理好三個層次的關系:一是與其他民族高校之間的關系;二是與所在區域其他高校之間的關系;三是與國內同等水平高校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這三個關系中認識自身的發展優勢,明確自身的發展路徑。
加快民族高校內涵式發展,還應發揮民族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這里的“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包括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民族高校除了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合格人才,還應在學科上主動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打造特色學科。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其輻射范圍除了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外,還應包括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甘肅的慶陽、平涼等周邊地區。圍繞周邊地區的需求,可以充分發揮北方民族大學服務少數民族和周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
第二,加快民族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更好地適應民族地區需要和高考改革等形勢變化。
民族高校必須審視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調整現有的專業結構和專業布局。民族高校現有的專業存在著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適應度不強、結構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不利于人才的培養,無法很好地滿足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應該大力調整專業結構,立足民族地區需要和民族高校的學科發展需求,雙向引導、雙輪驅動、雙管齊下,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培養出真正能夠為民族地區發展作貢獻的人才。
推動民族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另一背景就是高考改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討論十九大報告時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他指出,這次高考制度改革將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這次高考改革的重要變化,就是建立以專業為導向的招生制度,改變現在以院校為主導的高考招生體系。這將給民族高校帶來極大的挑戰,一些實力弱、影響力不強的專業將會在招生工作中面臨困難。因此,民族高校應該未雨綢繆,科學謀劃,及早進行專業結構調整,以適應高考制度的變革。
第三,加快建立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培養體系。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業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而民族高等教育無疑成為這一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基于我國民族高校發展歷程和特殊使命,應在總結歷史和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出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理論方法和現實路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如何進一步凸顯和鞏固民族高校的特色地位,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尚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就現狀而言,民族高校人才培養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學生管理環節。各民族高校均采取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學生管理模式。但在專業培養環節中,對民族高校培養特色的凸顯還不夠,或者說,還尚未建立起符合民族高校的具有鮮明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民族高校在今后的發展中,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和辦學取得的成就,保持自身的辦學特色,同時也要看到自身與國際國內其他高校之間的差距,努力開拓自身發展、提升的空間,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