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歷史城市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線上線下國際研討會在南京歷史街區老門東舉行。 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供圖
12月4日-5日,在古都南京的歷史街區老門東,一場主題為“歷史城市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線上線下國際研討會在一棟修復后的古宅中舉行。會場內外古意盎然的建筑和熱鬧的街景,令會議聚焦的“文化遺產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驅動力”愈顯直觀。
伴隨城市化進程持續,一種全新的,試圖融城市更新、改造及遺產保護于一體的可持續城市規劃和設計理念正在全球各地萌芽。
作為第九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活動之一,吸引了海內外學界大咖“云集”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 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供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副主任Jyoti Hosagrahar教授在會上發言中表示,“優秀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了新標準,就是令城市煥發新活力。我們強調不要只關注歷史建筑本身,更應充分動員當地社區和民眾,以人為中心管理城市景觀、歷史景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文化事務負責人楊碧幸也認為,“文化遺產具有驅動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在城市環境尤其如此,人們對此類問題的關注正在日益增加。”
近年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作出的努力也逐漸走上世界舞臺。
同期舉辦的亞太文化遺產保護成就展,集中展示了一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獲獎案例,其中包括了多個中國案例,尤其是此次會議所在地—南京的歷史街區更新項目,受到與會者關注。
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文化遺產保護復生對歷史名城發展的重要意義。 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供圖
“南京通過政府平臺幫助一位花草種植愛好者經營好他的花園,使得其樂意打開他的后門,與鄰居、旅行者分享自己心愛的花園。”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規劃師呂曉寧在研討中分享了一個案例,“在南京的這個小西湖街區項目中,我們探索如何實施有溫度的更新,注意力從建筑物、街巷轉移到居住的人們身上,居住者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更新項目的參與者之一,自行決定參與還是離開。”
“通過一整片建筑群、街區、村落等的保護,形成整體遺產保護方案,留存住風貌和氣質,同時活躍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這是目前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趨勢。”亞洲遺產管理學會秘書處秘書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董衛表示,該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揭牌共建的“亞洲遺產檔案中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亞洲遺產管理學會秘書處”兩個項目,就是為了持續推動亞太地區歷史城市以及城鄉的可持續保護與發展,同時推進文化遺產管理能力的新基準。
本次活動是第九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的組成部分之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組委會、東南大學聯合主辦。
作者:申冉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