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與防治等方面的一門學科。它不僅是古代哈薩克族人民同疾病做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也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而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哈薩克傳統醫學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五臟六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法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分形論、信息論的特點。
哈薩克族民間醫學產生于古老的年代,孕育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中。哈薩克族醫學一般指哈薩克人以哈薩克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哈薩克族在長期歷史與生活中不斷積累沉積下來的智慧精華。
新中國成立之前,哈薩克族牧民一直過著動蕩不安的生活。過去,他們沒有任何醫療衛生機構,缺少醫務人員、治病藥品,一般只有在哈薩克牧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才會有民間醫生,一般情況下,牧民們得了病也只能靠民間的土法和驗方來治療,但是對于一些相對比較嚴重的疾病,民間醫生也根本無法醫治,患者只能等待死亡。由此,哈薩克族人民深知身體健康對于個人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在哈薩克族中有這樣一條諺語:最珍貴的財富是身體健康。
哈薩克族民間醫生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用中草藥治病的醫生,在哈薩克語中被稱為“耶木什”;另外一種是專治骨折的醫生,在哈薩克語中被稱為“烏塔什”;還有一種是通過號脈治病的醫生,在哈薩克語中被稱為“塔米爾什”。其中,“塔米爾什”主要通過患者的脈象以及觀察病人的眼睛、氣色、舌頭和其它生理特征進行診斷并對病癥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
哈薩克族民間醫生醫治疾病所使用的醫藥主要取自山林、田野、湖畔、草叢等地方。在這些地方有數不盡且珍貴的中草藥,例如當歸、黨參、山大黃、貝母、佩蘭、獨活、赤芍、白芍、雪蓮、艾草等。除此之外,有的藥品取自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例如羊皮、熊膽、熊腎、鹿茸、麝香、雪雞的胸、臍腸等動物。還有很多礦物化學藥物,例如石鞏、硫磺等化學藥物。
哈薩克族民間醫學非常重視氣候與人之間的關系,認為自然界氣候條件的變化,隨時隨地都會影響著人的生活、身體。如果氣候失去平衡會導致人體內物質的變化失調,從而引起疾病。有的時候,四時之氣雖不能直接成為致病源,但很有可能是間接致病源。
哈薩克民間醫生一般把自然界中的氣候現象分為十二種,分別是:風、寒、潮、濕、悶熱、炎熱、溫暖、嚴寒、霧、陰、暗、暴風雪,并把這十二種氣候現象歸為陰陽兩大類:屬陽性的有悶熱、晴、霧、風、炎熱、溫暖;屬陰性的有寒涼、潮濕、嚴寒、陰、暴風雪。他們認為這十二種氣候一般會對人體產生直接的影響,產生不同性質的自覺或者他覺癥狀,如嚴寒使人凍傷,寒、潮、濕、霧、陰往往會使精神抑郁,有時也會引起各種疼痛,如刺痛、隱痛、絞痛等。風、暴風雪可能會致使眩暈、頭暈眼花、休克等病痛。風、寒、暑很有可能導致中風、中寒、中暑等病,只有溫暖,才使正常人和患者感到舒適。
參考資料:
1.帕提曼.哈薩克族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哈薩克族簡史》編寫組.哈薩克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