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日韩免费视频,av青青草原,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九九综合在线,国内一级片在线观看,东伊人一本东热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醫藥 > 蒙醫 > 基礎知識  > 詳細頁面

蒙醫發展

來源:民族醫研院 作者:唐麗 發布時間:2017年10月12日 瀏覽量:

  蒙醫藥學是以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帶的蒙古族長期積累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吸收藏醫學、漢族中醫藥學精華以及印度醫學部分知識,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臨床特點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蒙醫藥學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醫藥學是蒙古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具有顯著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主要表現在飲食療法、外治療法、創傷和骨折治療等方面。如蒙古人由于主要食用羊、牛、馬等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對這些動物產品的醫療作用有較多的研究和了解,酸馬奶療法、酪酥治療法等飲食治療在蒙醫藥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由于常年馳騁在廣闊草原,長期生活在馬背上,經常發生戰傷、摔傷、骨折等意外創傷,因此,正骨術、震腦療法、熱罨敷法、燒灼療法等特色治療方法也是早期蒙醫藥學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蒙醫藥學一直以其獨特的方法,高超的醫術享譽民間,造福人類,在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特別在農牧區更富有盛名。

  文史資料一般認為,蒙古族作為民族共同體在12世紀末正式形成,古代蒙古傳統醫學在中原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影響,可以再向前追溯一千多年。蒙醫藥學的發展與蒙古民族的社會興盛、政治、經濟及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蒙醫藥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 萌芽時期(遠古至公元3世紀)    

  古代蒙古先民常年在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狩獵的生活,在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植物、礦泉、礦物等廣泛的接觸之中,逐步發現了能夠醫治疾病的藥用動物、植物和礦物,并將之反復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因此創造了許多適合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生活生產習俗特點的醫療方法和技術。如灸療法的應用,在早期漢族醫學及藏醫學著作中均有記載,可追溯最早為蒙古族先民的醫療方法。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在論及同一種疾病,因患者居住生活的環境不同,治療方法亦不盡相同時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故灸火芮者,亦從北方來?!逼鋾r中國北方地區正處于匈奴興盛時期,此論說雖未明確指出艾灸治療的發明者,但說明其發明者生活在中國北方寒冷的高原地區,慣飲牛羊的乳汁,顯然是包括蒙古先民在內的中國北方草原的游牧者。至公元8世紀,在藏醫學經典《四部醫典》中,將“小茴香拌油加熱后用毛氈包扎”的一種傳統熱灸療法稱之為“蒙古灸”,并且在著作中,元丹貢布多次稱頌“蒙古醫生”在外治療法、老年保健、醫學基礎理論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又如酸馬奶療法,是蒙醫飲食療法中傳播最廣、聲名最著的一項治療及保健內容。據《蒙古秘史》記載酸馬奶早在遠古圖騰時代,就已經成為蒙古先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飲品。還記載,在成吉思汗遠征時,酸馬奶成功地救治過許多因戰傷失血、疲勞過度而休克,甚至瀕臨死亡的將士。

2. 形成積累時期(公元4世紀初至14世紀)

  這一漫長時期的蒙古社會,完成了從原始部族向努力社會的進化,并且逐步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封建制統治,蒙醫藥學在臨床經驗、治療方法和藥物應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蒙醫藥學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開始了理論的探求與思考。蒙醫飲食療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總結和發展,元代宮廷飲膳太醫、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是中國古代一部飲食衛生與營養學專著,記載了大量的蒙古飲食為主的飲食療法內容。如《飲膳正要》中論及酸馬奶時說:“馬乳,性冷,味甘,止渴,治熱?!闭J為酸馬奶酒性輕而溫,味道甘中有酸,微澀。具有增強胃火、幫助消化、調理體質、柔軟皮膚、活血化瘀、改善睡眠、解毒、補血等功能。蒙醫飲食療法不僅提出了飲食治療原則,而且將其拓展和貫穿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各個階段,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在此時期,蒙醫骨科和外傷治療等也飛速發展且一枝獨秀,發展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如蒙醫正骨術,看似方法簡陋,但臨床治療效果卻好得驚人,其他治療方法還有震腦療法、按摩療法、罨敷療法等。這一時期的蒙醫飲食療法、蒙醫骨科和外傷治療等醫療經驗的積累,為后來蒙醫藥學自成體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3. 發展成熟時期(公元15世紀至20世紀初)

  蒙元時期國家空前大統一,蒙古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各民族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以及與西藏、阿拉伯、印度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頻繁交往,醫藥科學的聯系與交流逐漸增多,蒙醫藥學受到藏、漢、回等醫藥學的影響,圍繞如何對待和處理外來醫學與本民族醫學之間的關系等學術問題,展開了充分的學術爭鳴,促進了蒙醫藥學理論的充分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其標志表現為:構建并完善了獨具鮮明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的蒙醫藥學理論體系;涌現出大批奠基性的蒙醫藥學經典著作和醫藥學家。

  16世紀,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傳入蒙古地區,對蒙醫藥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使蒙醫藥學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升華。在蒙醫藥學的發展中,以藏醫藥學對其的影響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蒙古、西藏在地理自然條件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二是蒙古族與藏族同屬游牧民族,具有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三是蒙藏民族大都信奉佛教,具有宗教信仰的一致性。17世紀末佛教巨著《丹珠爾經》也被譯為蒙文,也對蒙醫藥學的發展起到了影響。蒙醫藥學在傳統的醫療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吸納和提升藏、回、漢、印度醫學中的精華成分和宗教文化的因素,以及結合蒙古地區的特點與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發展,至18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以寒熱理論為主導的蒙醫藥學理論體系,包括以五元學說和寒熱學說為基礎,以三根、七素、三穢學說為核心,涵蓋臟象學及六因辨證學等主要內容。自18世紀至19世紀初出現的許多精通蒙、藏、漢等多種文字的蒙醫藥學家及其醫學著作,如伊希巴拉珠爾、占布拉道爾吉、敏如爾古布拉、伊希丹金旺吉拉和羅布桑蘇勒和木,他們均對蒙醫藥學基本理論體系的創建和完善,以及蒙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伊希巴拉珠爾(1704~1788)一生著作豐厚,其中對完善蒙醫理論體系有重要影響的著作有《甘露之泉》、《白露醫法從新》、《甘露點滴》、《甘露匯集》和《認藥水晶鑒》,在這些著作中他將藏醫學理論與蒙古人的體質、生活習俗、居住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等具體實際結合在一起,進行創造性的理論研究,不僅豐富了臨床實踐的內容,而且補充和完善了蒙醫學的理論體系,他將傳統蒙醫學“寒熱理論”與《四部醫典》中關于寒熱病理論的闡述進行有機結合,使之成為近代蒙醫學病性辯證的總綱,同時,他也闡述了將六基癥作為病因鑒別診斷的核心及其臨床表現,使“六基癥”學說從理論到實踐都獲得了比較系統的發展。占布拉道爾吉是19世紀著名的蒙藥學家,他編著的《蒙藥正典》(又名嗚嗚蒙藥圖鑒)共收載蒙醫臨床常用藥物879種,按礦物、植物和動物等分為8部24類,附插圖576幅,對每種藥物的產地、形態、性味、功能、入藥部分、采集加工、炮制方法、主治、用法等都闡述詳盡,并且每一味藥物都標寫了蒙、藏、滿、漢四種文字的藥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該書還附有外科術療器具圖解,以及放血穴位、針灸穴位、人體各部分劃分圖解說明等。敏如爾古布拉(1789-1838)編撰了蒙醫學方劑巨著《方?!?,是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蒙醫藥物方劑學經典著作,收載方劑近200種,分為76章,進行詳盡的論述和評點,同時對相關疾病的病因、病機、分類和治法等也做了簡要論述。

  在此時期,蒙古族創傷骨科醫學更是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在做接骨手術時,已使用低溫麻醉技術。蒙醫學獨特的傳統療法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針刺療法、灸療法、放血療法、浸浴療法、色布斯療法、震蕩療法、按摩療法、鹽-沙療法、油療法、拔罐療法、巴日胡療法、掛藥療法、熏蒸療法等蒙古民間傳統療法廣為流傳和應用,其治療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升華和完善。

4.繁榮時期(新中國成立后至今)

  建國后黨和政府對蒙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內蒙古廣大牧區及部分農區,普遍建立了蒙醫醫院,使蒙醫藥在醫療保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蒙醫藥工作者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及疑難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1958年建立自治區中蒙醫院,到1990年內蒙古24個牧業旗縣都建立了蒙醫醫院或門診部。

  在蒙醫藥學文獻整理方面,組織人員搜集了各處散在的蒙醫藥學古籍550余部,對古籍進行翻譯和整理,重新編撰出版,尤其是近三十多年來,整理出版了多部蒙醫藥學專著,如《蒙醫金匱》、《蒙藥正典》、《珊瑚寶鑒》、《金光注釋集》、《蒙醫簡史》、《蒙醫志略》、《蒙藥材標準》、《蒙醫傳統驗方》、《蒙醫療術》、《蒙古族正骨學》、《蒙古族治療骨傷的創新》、《醫宗要旨》、《京珠本草》等,以及一套完整的蒙醫藥高等學校教材。在蒙醫藥學高等教育方面,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內蒙古醫學院設立蒙醫專業,1994年內蒙古醫學院開始招收蒙醫學碩士研究生。1979年成立了以蒙醫為主的民族醫學院,1987年改為內蒙古蒙醫學院,1995年開始招收蒙醫骨傷科專業,2000年內蒙古蒙醫學院更名為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學院,招收蒙醫學和蒙藥學本科專業,培養了大批新型蒙醫藥人才,使蒙醫藥學的發展后繼有人。內蒙古自治區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醫藥科研機構,在系統理論、藥物、臨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就。近年來,對全區各地的蒙藥資源進行了普查,開展了采、種植、用的活動,并加強了科學研究工作。同時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現代化蒙藥制藥廠,1986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蒙藥制藥廠,目前轉制發展為內蒙古藥股份有限公司,傳統蒙醫藥走上了現代化發展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