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二月的會親節、農歷三月三的烏飯節、五月的封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此外,畬族人重視祖先崇拜,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都是畬族的祭祖日,畬族人會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肴祭祖。畬族傳統節日的習俗各不相同,但一定要做糍粑,成年人慶祝生日等,也要做糍粑以示慶祝。
二月二“會親節”。會親節是福鼎地區畬民的重要節日,在農歷二月二,其節日源自于早期畬族人民顛沛流離,遷耕不定,家族的子孫都四散在各處,平素省親探望路途遙遠,十分難得,于是畬族人將每年春耕前的農歷二月二日定為“會親節”。
三月三“烏飯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烏飯節是畬族人民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當日家家要蒸烏米飯,去野外踏青,緬懷祖先。烏米飯是將糯米用烏稔葉汁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畬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畬族人民反抗壓迫時被圍困在山上,嚴寒季節唯有吃“烏稔果”才得以度過難關,年關過后在三月初三才沖破包圍并取得了勝利,畬族人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在每年三月初三吃烏米飯。烏飯節期間,整個畬族山區的姑娘小伙都載歌載舞,三五成群對歌,歌詞多為即興編唱,從傍晚唱至天亮,規模壯觀,人歌如潮。同時,各家會吃烏米飯并相互饋贈親友,并在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五月“封龍節”。封龍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是畬族人民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節日,相傳這一天,玉皇大帝曾給畬族人民居住的畬山“封龍”,所以被畬族人視為最好的祭祀日,可以祈求豐收。過去畬族人民會舉行各種儀式祈禱五谷豐登,還會舉行盤歌活動,直至今天,都會盛裝舉行歌會舞會,在山坪、田垅處唱山歌,歌詞內容多為歌頌勞動、豐收以及表達愛情等。
除了這些具有傳統特色的節日外,畬族人還有奶娘節、獵神節、四月半等節日,為畬族人民供奉的神明舉行祭祀。奶娘節在畬族地區極為常見,供奉的“奶娘”即“臨水夫人”陳靖姑,是保佑生育的女性神明,傳說陳靖姑在正月十四這一天出生,畬民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供奉奶娘神像的畬民準備三牲果品,燒香祭祀,當地的臨水宮還會舉行盛大的游神活動。
參考資料:
1.鐘伯清《中國畬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鄧榮清、江燕英《福建民俗文化》,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