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屬物穿刺牽引,就憑一雙手摸骨診斷,經一番拔、拉、提、推的手法復位,再敷上散發著神秘香氣的藥膏,捆上小夾板,只消看一輪月圓月缺,斷骨就愈合了——這不是金庸大俠筆下的“神功”,而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張氏回醫正骨診療法。
張氏回醫正骨,源于回族醫學中的正骨科。歷經150載傳承,這朵回族醫學領域的馬蘭花,在張氏回醫正骨第三代傳人張寶玉的繼承與創新下,散發出更加迷人的清香。2008年,張寶玉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張氏回醫正骨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張寶玉的子女同他一起扛起了傳承張氏回醫正骨的旗幟,用他們的妙手,奮力開辟出回族醫藥發展的新天地。
迎難而上,讓“傳家寶”普惠鄉親
今年67歲的張寶玉,出身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馬蓮渠鄉“仁寶張氏回醫正骨”世家。莊重、慈祥、內斂,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講起張氏回醫正骨的故事,張寶玉充滿自豪。
清朝同治年間,張寶玉的祖父張華坤被火藥所傷,白彥虎“十八大營”的隨營醫生用所攜回藥為其療傷,并向他傳授了制藥法和診療法。此后,張華坤開始按此法在民間行醫,并廣泛收集回回藥方,研究回醫正骨。
回族醫學是回族群眾在借鑒、學習、吸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融合阿拉伯-伊斯蘭醫學文化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醫學文明。宋元時期,頻繁的戰爭催生了對金傷治療的迫切需求,回族醫藥的優勢使其備受朝廷重視,出現了回醫入仕的局面,涌現出《回回藥方》等集阿拉伯醫藥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為一體的醫學專著。明末清初,隨著回族人口的分散遷移,回族醫藥文化逐漸散失。張華坤的舉動,無疑為回族醫藥的傳承立下了功勞。
“小時候,我就對回族醫藥有朦朧的認識。”張寶玉說,爺爺和父親在家鄉小有名氣,村民們有個頭痛腦熱,常跑上門來求醫問藥。因為對回藥好奇,年幼的張寶玉喜歡幫忙拿藥、配藥。有時,父親張成仁騎著毛驢到周邊行醫,也會帶上張寶玉。
16歲那年,張寶玉開始在馬蓮渠獨立行醫。“那時候,治病全憑一雙手。”張寶玉回憶,當時,上門治病的患者大多很貧窮,他就在自家院子里加蓋了十幾間平房,免費給患者提供食宿。患者有錢就給,沒錢他也不要。為了表示心意,有的患者就拿著自家種的蘿卜、白菜等道謝。
“我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倒貼錢給患者治病,自從建起醫院才有了明確的收費標準,但依然很低。”張寶玉說。
行醫沒幾年,張寶玉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病例。有一天,一位村民被大樹砸傷,腿部骨折,病情危重,當地醫生建議立即去市里的醫院做截肢手術。一方面,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從鄉里趕到市區要幾個小時,病人等不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全這條腿,患者家屬斟酌之后,把病人送到了張寶玉面前。
“看到他的病情,我心里也發怵,只能硬著頭皮治。每天給病人換兩次藥。為了把藥敷進創口,我就從蘆葦稈中間的洞往患處吹藥。用了幾十種回藥生肌、化腐、解毒、拔膿,不到兩個月,腿治好了。”張寶玉說。這件事使張寶玉聲名鵲起。從此,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繼承創新,古老醫術在玉樹災區顯身手
為了使祖傳醫術造福更多患者,1986年,張寶玉毅然丟掉馬蓮渠鄉衛生院的“鐵飯碗”,開辦了張寶玉正骨院。新世紀初,他又相繼在吳忠市、銀川市建立了張氏回醫正骨醫院及研究所等機構。這些機構的新建,既填補了我國西部沒有回族骨傷專科醫院的空白,也為回族骨傷醫藥的研究、開發搭建了平臺。
行醫50多年來,張寶玉治愈患者60余萬人次。他在實踐中形成了手摸法、提拉法、推倒法等一整套治療方法,并提出治療骨折采用“手法接骨個性化、手法復位和回族藥物相結合、固定與功能鍛煉相結合”的診療理論。在回藥制劑方面,他在祖傳秘方基礎上進行總結和創新,研制出“活血化瘀回藥膏”、“接骨續筋回藥膏”。如今,這些制劑已被寧夏藥監局批準注冊,投入生產,用于臨床。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后,張寶玉帶著兒子張金海、張金壘等11名醫護人員,奔赴災區參加救援。汶川地震時,張寶玉就曾向寧夏衛生廳申請去災區參加救援,終因地形復雜沒去成。玉樹地震后,他迅速組織人員開著裝有價值10萬元藥品的救護車趕往災區。因為高原反應,有人到了玉樹就開始流鼻血、嘔吐。“幸虧帶了一罐氧氣,要不然自己也回不來了。”張寶玉說,“當時,兒子認為我年齡大了,不讓我去,可我實在不放心。”
在災區,為骨傷患者做一臺手術需要很高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此時,擅長金傷治療的回醫正骨有了用武之地。“我們治療骨傷,就用手法診療復位,再敷上自制藥膏,打個小夾板,患者就可以離開了。3天來換一次藥,一個月就可以痊愈。”張寶玉說,在玉樹的7天7夜,他們共救治了200多位骨傷患者。
鑒于張氏回醫正骨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醫療價值,2008年,張氏回醫正骨列入國家級非遺目錄,張寶玉成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而張寶玉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的辛勤耕耘,又讓他在今年夏天站在了“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的領獎臺上。
宣傳交流,讓更多人了解深藏的瑰寶
張寶玉有三雙兒女。為了增長醫學知識,更好地傳承祖傳醫術,張寶玉不僅自己考入湖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深造,還把孩子們也送到醫科大學學習。如今,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加上女婿、兒媳,共有9位家人跟隨張寶玉學習祖傳醫術,同他一起扛起了傳承張氏回醫正骨的旗幟。
在張氏回醫正骨家族式的傳承圖譜中,如果把張寶玉比作“首席專家”,那么這個團隊的“企劃宣傳部長”恐怕非他的長子張金東莫屬了。
張金東今年35歲,年富力強。他既深得父親的真傳,又接受過現代醫科大學的系統教育,現為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副院長、寧夏張氏回醫正骨研究所副所長。
記者初次見到張金東,是今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回醫藥學術交流大會上。會上,他用心聆聽專家的發言;會下,他主動和同行交流,探討回族醫藥發展之道。面對記者沒有預約的采訪,他竟然掏出一套完整的圖文資料,講起祖傳醫術的歷史、源流、傳承,有條不紊。
此后不久,作為第一批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負責人之一,他的身影又活躍在廣州舉行的2013中醫學術流派高層論壇上。會議期間,他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把與會同行統統邀請進去,隨時分享民族醫藥的最新資訊,探討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
“我父親常常教導我們,什么時候說什么話。回族醫藥要與時俱進。有了先進的傳媒手段,為什么不用?”張金東說,現在除了行醫,他還在做張氏回醫正骨資料的整理、歸納、宣傳工作。“我們方便實用的正骨小夾板,再不宣傳就沒人用了。”
作為張氏回醫正骨第四代傳承人之一,張金東深感責任重大。“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什么消失了?因為后繼乏人。引入市場機制以后,這門手藝就是我的飯碗。從事一項事業,需要從社會角度、個人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感。我覺得,治好一個病人,比吃什么好東西、擁有多少財富都強。”張金東說,近幾年,張氏回醫正骨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張氏回醫正骨醫院先后成為全國優秀民營中醫醫院、全國重點民族醫醫院建設單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這說明國家對這一文化遺產高度重視,自己有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
薪火相傳,期待飛得更高
2011年,張氏回醫正骨作為“國家公共衛生資金專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在銀川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來自寧夏28家中醫院相關科室的技術骨干160余人參加了培訓。
這件事讓張金東既自豪又驚訝。“我們是民營醫院,28家公立醫院派醫生來進修,還主動要求搞技術合作、技術支持,這在原來是不敢想象的。”張金東說,對于民營醫院來說,公立醫院是“老大哥”。現在,“老大哥”放下了身段。這種轉變是怎么來的?一方面是因為政府重視,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有貨真價實的過硬技術。
自豪之余,張金東也有隱憂。雖然自己拿出最成熟、最容易掌握的技術,但是經過短期培訓,公立醫院醫生到底能掌握多少,應用到什么程度,還是未知數。在我國現存的醫療體系中,人們對民族醫多少存有偏見。西醫主導,中醫次之,其后才是民族醫,這種現實的層級關系沒有改變。如果病人骨折了,到綜合性醫院通常會按西醫的方法治療——做手術,用鋼板固定斷骨。一旦引入手術措施,傳統的復位手法很可能就被摒棄了。
“既然能夠用手法復位,為什么一定要手術治療呢?中華醫藥源遠流長,怎么就讓西醫藥壓得透不過氣來呢?”對此,張金東有些想不通。有專家說,是“廉”把中醫害了。比如,腰椎扭傷,找西醫做個核磁,全套檢查需要幾千元。而回醫就憑手摸摸、捋捋,搬一下40塊錢,連片子都不用拍。在張氏回醫正骨醫院,門診人均費用80元,住院人均費用3400元。“越貴的,就是越好的”,這樣的消費心理,直接影響了民族醫的發展。
為了讓患者有一個更好的回醫正骨診療環境,今年,張金東和家人籌資在銀川買了20多畝地,開建一家新的張氏回醫正骨醫院。新建醫院計劃設置300張病床,預計吸納300名工作人員。“這家醫院建起來后,將集非遺基地、研究所、展示廳、人才培訓于一體,是回族醫藥比較全面的展示窗口。”張金東說。
張金東有個愿望,就是把張氏回醫正骨建設成更規范、更系統、影響力更大的中醫學術流派,使其在全國乃至伊斯蘭國家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父親經常教育我們:‘如果你連想都不敢想,就已經失敗了。’我會通過畢生努力來實現這個目標。”他說。
張金東有個可愛的女兒,今年5歲。和小朋友玩“過家家”的時候,她會學著家人的樣子,給“受傷”的小伙伴打上繃帶。看到這樣的場景,張金東無比欣慰:“弘揚回族醫藥傳統文化是我的責任。不僅我自己要把祖傳的手藝繼承下來,我的下一代還要站在我的肩膀上,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