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滿族風情節開幕式。 資料圖片
如今,全國各地的民族節慶辦得很熱鬧,藏族的雪頓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等少數民族節日也越來越吸引人,給人感覺風光無限。但是,日前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民族節慶產業發展與傳播峰會上,與會專家提出,民族節慶熱鬧背后還有很多困惑,要真正發展節慶產業、傳播節慶品牌、傳承節慶文化內涵,還需想方設法走出這些困惑,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屆中國民族節慶產業發展與傳播峰會日前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承辦。峰會圍繞“節慶產業發展”和“節慶品牌傳播”兩大主題,探討了節慶產業及其傳播的發展趨勢,交流了節慶旅游品牌的傳播戰略。
峰會上,針對一些地方盲目辦“節”,以民族節慶的名義搞政績工程的現象,多位專家指出,“民族文化給人們帶來的不是‘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簡單手段,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向往、一種驕傲,一種精神家園?!?/p>
困惑一:活動一哄而上,缺乏精品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秘書長黃忠彩認為,目前我國很多地區舉辦的節慶活動一哄而上,總量上不少,但缺乏精品,尤其是缺乏民族特色與國際影響力兼備的節慶活動。
黃忠彩說,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新生節日共有2000來個,其中三分之二是少數民族節日。民族節慶濃縮了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精華,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是展現民族文化的窗口。
當今的各級政府熱衷于搞各種節慶活動,讓節慶更是肩負起了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但是,在這種一哄而上的形式下,節慶內容匱乏、形式單調的問題卻凸顯出來,亟待解決。
困惑二:重形不重魂,丟掉文化內涵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主席張剛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很多地區舉辦的節慶活動徒有虛名,過分注重形式,丟掉了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民族節慶活動切忌“重形不重魂”。
張剛說,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已經意識到舉辦民族節慶活動在傳承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于是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慶活動,甚至“造出”了一些節日。但同時也有很多節慶活動徒有虛名,過分注重形式,這類節慶活動,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害無利。
困惑三:節慶市場過濫,行業組織缺失
針對我國每年舉辦各類節慶活動上萬場,但優秀者寥寥的現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彭新良認為,節慶活動過多過濫的現象,暴露了節慶行業組織的缺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節慶活動的數量達到8000多個;2010年我國節慶數量增加了2000多個。
彭新良指出,盡管節慶活動數量眾多,活動層出不窮,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魚龍混雜的狀況,特別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節慶屈指可數,絕大部分節慶活動規模小、檔次低,不僅沒有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極大地浪費了各種社會資源。
與之對應的是,我國節慶行業管理卻處于初級水平,行業組織和行業規范幾乎是零。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二是缺乏審批制度,三是缺乏正規的行業組織和專業機構,四是缺乏節慶發展的政策、指導性規范。
基于以上困惑和問題,國家民委和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成立的“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將致力于整合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源,專門研究各個民族節慶活動的形態沿革、文化涵義、社會價值,為民族節慶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和民族節慶工作者搭建交流平臺,從而推動民族節慶的專題研究,幫助地方政府打造有特色、有內涵、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節慶活動,以實現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