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日韩免费视频,av青青草原,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九九综合在线,国内一级片在线观看,东伊人一本东热

您的位置:  首頁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政策文獻  > 詳細頁面

成都國際非遺節:多彩文化在交流中互鑒發展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26日 瀏覽量:

  為期6天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通過830余場活動,將多彩的非遺文化進行了全面展示。圍繞“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的主題,本屆非遺節在推動多彩文化交流、讓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打造非遺傳承新路徑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多彩非遺文化同臺交流

  當波蘭帶來的手制蕾絲、塞爾維亞銀絲藝人制作的銀器、日本的鐵器和山東的剪紙、四川的羌繡同時出現在非遺節的傳統手工藝展上,觀眾不禁嘖嘖稱贊。

  本屆非遺節上,包括傳統手工藝展在內的六大展覽共吸引了42個國家的910個非遺項目參展,國際競技、國際展覽等各類活動更是多達830余場。

  其中,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競技活動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多民族的89種樂器。在現場,身著黎族傳統服飾的姑娘用鼻孔演奏,引發了關注。這種用鼻孔演奏的樂器鼻簫是黎族獨有的樂器,已經流傳了千年,如今每年都會舉辦免費的培訓班。

  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在非遺節現場,劍門手杖、白龍花燈、閬中絲毯織造等地方特色非遺項目成為會場上的“明星”。閬中絲毯織造技藝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家族傳承為主,后來多以師傅傳幫帶方式傳承。現場展示的一條閬中絲毯,由非遺傳承人耗時1年多完成,價值超過10萬元。

  “毯背每米絲線道數可達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結點約100萬個。所有經、緯線打結纏繞全是手工完成,精細度極高。一個成熟的技工每年僅能編織34平方米絲毯。”從事閬中絲毯織造20多年的劉姓傳承人介紹說,他每個月收入約5000元,日子過得不錯。

  目前,政府、企業、高校和相關機構正在積極聯手,在傳統工藝工作站平臺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產品和品牌,并不斷加入新的理念和時尚元素,讓非遺技術得以代代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技藝的傳遞很多是地方性認識和生活文化樣式的傳遞。”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院長謝亞平認為,只有把當地的生活系統和非遺的生產系統更好結合,鄉村振興才能夠在當地得以實現。

  非遺授權實現創新性發展

  非遺節期間,6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受邀參加了論壇和創意沙龍,分享她的羌繡走上世界舞臺的故事。

  2014年起,楊華珍先后與植村秀、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將她根據藏羌地區的傳統故事和藏羌織繡傳統紋樣創作的織繡作品授權給品牌使用,既幫助品牌創新了產品設計,也讓傳統文化融入了年輕一代的生活時尚。

  為了讓更多非遺技藝融入生活和時尚,本屆非遺節首次舉辦了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吸引了53家機構攜300多個授權元素參加。這些授權元素都取材于非遺技藝。展覽撮合了70多對意向合作,涉及金額3450萬元;被授權方涵蓋了酒店、餐飲、鞋服、家居等品類供應商100余家。

  “過去,我們主要通過生產性保護和文創開發來進行非遺的傳承和弘揚。現在,非遺創意設計授權這種新模式正在興起。”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策展人、四川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鞏強告訴記者,看似“商業味十足”的非遺授權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傳播價值,也并不影響非遺本身的傳承與保護,更多應看作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探索。

    

  作者:新華社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