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的歷史源頭可以遠溯到原始宗教之巫術醫學,而它的直接前身則是秦漢時期的方士醫學。由巫醫到方士醫,再由方士醫到道醫,是道教醫學前期孕育和演化的三部曲。
巫術醫學
中國醫學的起源很早,有關醫藥創造的傳說也很多,其中尤以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創醫藥流傳最為廣泛。從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字記載來看,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中葉,我國就有關于腹內寄生蟲病和蛀齒等一些病癥的認識。但在原始社會,由于醫藥水平還很低下,許多疾病不能醫治,許多病因無法解釋,最初形態的醫藥知識在很長時期內是和原始宗教形態——巫術結合在一起,以巫醫的面目出現。
在原始社會,人的生存環境極為險惡,從某種意義上說,疾病是古代先民最大的禍害和敵人,而疾病產生的原因又是早期人類最為困惑的事情之一。對生存和死亡的憂患,使得古代先民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手段去控制和影響那些讓他們蒙受疾患痛苦的“超自然力量”,驅邪除鬼,拔除致病蠱毒,治愈疾患。這樣,巫術和醫學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醫巫混雜不分的現象。
中文“醫”字的古文為“毉”,從“巫”。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有關巫醫的記載相當多。《山海經》一書前后記載有十六巫,“開明東,有巫彭、巫陽、巫度、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边@里的巫彭、巫咸都是著名的巫醫。
巫術醫學受巫術思想的影響,其治病手段除了用醫藥外,還會運用祈禱、祭祀、詛咒等法術,祈求先祖的庇佑、鬼神的寬恕,或將蠱毒驅除體外。我國巫術醫學有一整套的巫術治病法術,后世稱之為“祝由術”或“咒禁術”。漢代道教創立之后,古代巫術中的許多法術為道教所汲取,巫術治病之術也為道徒所倚重,成為道教龐雜的道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由巫醫向道醫演進過程中還有一個中間過渡階段,即方士醫學階段。
方士醫學
秦漢時期在方仙道、黃老道旗幟下涌現出來的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
司馬遷在《史記》中最早使用了“方仙道”一詞,云:“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位于鬼神之事。”方仙道善于“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說明其與古代原始宗教巫術有著歷史淵源。春秋戰國時,燕齊一帶的方士將神仙學說、方技、術數與鄒衍的陰陽五行說融為一體,形成了方仙道,并盛行于世。至秦漢時,方仙道趨于成熟。方仙道以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為其宗旨,所謂“方”指不死的藥方,“仙”指不死的神仙。
春秋末期,秦國著名醫家醫和(其姓不可考,名和,因其職,人稱醫和)提出“陰陽風雨晦明”六氣是“寒疾、熱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的致病因素,其對病因的解釋突破了巫術醫學鬼神致病的病因觀。戰國時代的秦越人扁鵲明確把“信巫不信醫”列為“六不治”之一。這表明,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醫學思想的進步,醫學中的一些流派,如扁鵲“言脈”及使用針砭療疾,即劉向《藝文志》所稱的“醫經”一派,已經開始摒棄巫術,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伴隨著方仙道而產生的方士醫學,是“不死”觀念和長生信仰推動的結果。長生信仰由來已久,隨著醫藥學的進步,至遲在春秋戰國時,人們便萌發了“長生”與“不死”的觀念。在古人看來,服用藥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就可以延年,甚至長生不死。這時出現了許多關于長生的神話傳說,而且這種“長生說”往往把長生的愿望寄托在仙藥和神仙身上,希冀通過服食仙藥成為逍遙自在、長生不死的神仙。我國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就是一例。《山海經》載有巫彭等十六巫,“皆操不死之藥”;書中還有“不死之國”“不死山”“不死樹”“不死民”的生動描述。這種對仙境的向往和憧憬,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神仙說大興,從而出現了許多以求仙、成仙為目的的各種方術,繼而形成以求仙成仙為目標、修習各種方術的方士集團——方仙道。
方仙道的方士受神仙信仰的支配,以“長生成仙為務”,故對醫學頗為重視。方士兼醫,又稱為方士醫,其區別于秦漢時期的官醫和一般民醫。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序方技為四種”,即“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并列為方技,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可見,方仙道所代表的“神仙”一派是“生生之具”,是醫道的一種。古代文獻中也將醫術名為方技,醫家傳記也入方技傳。后來人們還常常把醫道同于仙道,明代著名道教醫家龔廷賢曾指出:“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p>
方仙道的方術大致分為行氣、藥餌、寶精這三大派別,而古代的養生術也由此劃分為導引行氣、服食煉養以及房中養生這三大不同流派。
戰國、秦漢時期盛行的方士醫學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有一定的歷史地位。據統計,僅入載《古今圖書集成》之《醫部·醫術名流列傳》的著名方士醫就有鳳綱、沈羲、安期生、崔文子、李少君、安丘望之、韓康、葛越、于逐、華佗等。方士醫對傳統醫學特別是傳統醫藥養生學、本草學和制藥學的發展作出過積極貢獻。方士在長生不死的神仙信仰驅使下,不懈地尋找各種能延年益壽的天然草木類藥物和動物類藥物,從事煉丹活動,擴大了藥物的來源與品種。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本草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是東漢時期組織方士們編撰成的,這本著作以養性延命和輕身不老作為劃分標準,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即“上藥令人身安命延,中藥養性,下藥治病”。
?。ㄗ髡呦邓拇ù髮W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作者:蓋建明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