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紅日 融斌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近日,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紅日和廣西青年作家融斌合著出版了報告文學《美麗山花》。作品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主題,成功塑造了民族地區一批基層優秀女性人物形象,書寫了她們在鄉村治理、帶頭致富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展現出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巾幗風采。
報告文學強調及時性和紀實性,用以記錄時代大事,把握時代脈搏,發揮“文學輕騎兵”的作用。《美麗山花》的兩位作者自覺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到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采訪,真實記錄和生動講述了大化縣19位基層女共產黨員發揮“主心骨”“領頭雁”等先鋒模范作用,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條脫貧致富、共建美麗鄉村之路的感人故事。這些基層黨員當中既有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也有養殖大戶或致富能手、民營養老院院長、鄉村醫生等,其中以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居多。這些基層女干部的生活經歷和環境各不相同,所在貧困村的情況也各不一樣,但她們始終不忘初心,情系百姓,默默奉獻,有力改變了家鄉的落后面貌。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來展現。作者精選角度,通過典型事件展現婦女村干部敢于擔當、堅韌不拔的品格。在《我又回來了》中,瑤族女青年藍芳靈主動放棄在廣東工廠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七百弄鄉擔任村干部。她利用政府發展當地旅游業的良機,貸款創辦農家樂,說服家人和鄉親們共同發展旅游服務業。她還學習種植和養殖技術,帶領村民們發展特色農業,在大石山區闖出了一條生態旅游致富路。在《勝利村勝利了》中,身為大化縣雅龍鄉13個行政村唯一的女書記,韋川宇對勝利村每一個屯子的情況都十分熟悉,每天早出晚歸,舍小家為大家,“村里的每一條山路上、每一棵樹下、每一戶人家都留下了她的身影”。韋川宇組織全村108個自然屯的群眾修建道路和家庭水柜、改造危房等,帶領村民發展肉牛養殖、旱藕種植加工等產業,勝利村不僅按時脫貧,還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稱號,而韋川宇自家的房子直到最后一刻才裝修好。
除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村干部,作品還刻畫了一批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女性形象。在《愛心媽媽》中,從小在苦難中長大的唐翠玉,立志做一個善良而有愛心的人。她貸款修建樓房當做敬老院,主動召集鰥寡殘疾老人10余人到家里集中供養。“即便身處困境,她那顆博愛的心依然牽掛著弱者”。唐翠玉還創辦了“綠葉愛心家園”,資助貧困學生,其中36人考上大學。村醫蒙超英在丈夫去世后,繼續他未竟的事業,長時間為村民們細心看病、救死扶傷,用真心和熱誠履行了一名鄉村醫生的神圣職責,成為全國“特別關注鄉村醫生”“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環境描寫豐富細膩,表現了桂西北山區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位于廣西境內的大化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七百弄鄉一帶八里九彎,“盤山公路如蛟龍一般,繞著山腰盤旋而上,直至山頂”。這里“山海浩瀚,石山連綿,峰巒疊嶂,山高弄深”,如今已發展成為七里弄國家地質公園。當地干部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服務業,使生態環境更加美麗迷人,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作品中富有方言特色和幽默感的人物語言和對話,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不少故事的結尾還通過人物的歷練感受,起到畫龍點睛和深化主題的作用。如大化鎮流水社區黨支部書記韋美說:“所有逆襲,都是有備而來;所有光芒,需要時間才能被看到;所有幸運,那(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筆。”
總之,《美麗山花》的價值在于塑造了一批優秀鄉村婦女黨員干部形象,她們不僅勇于擔當、熱愛群眾,而且勤勞勇敢、心靈手巧,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她們“用責任、奉獻和情懷鑄就的人格魅力”,散發出令人欽佩的光芒,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她們就像一朵朵山花一樣,美麗綻放,芳香四溢。
(作者系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
作者:歐造杰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