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節慶禮儀,按其來源與性質,可分為農事季節時令類、宗教祭祀類、喜慶類三大類型。由于土家族與漢族長期往來,所以也和漢族一起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但土家族的節日有獨特的民族性,最大的節日是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和七月半。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土家族過年時年事活動持續時間久,內容豐富多彩。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作準備。過年之前置辦年貨、殺年豬、打粑粑、做團馓、殺年豬、推豆腐等。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即趕在漢族過年前一天過,因此俗稱“趕年”。節日里貼大紅對聯、掛上大紅燈籠,燃放煙花爆竹,玩獅子,舞龍燈,請三親六戚吃“團年飯”。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獻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這天除了祭祖先外,還要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擺手堂里敬土王。吃完團年飯后,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上墳,土家人謂之“送亮”。然后全家圍著火炕烤旺火守年。正月初一凌晨,搶先到院壩燃放煙花爆竹,名為“搶年”。
牛王節,即農歷四月八是傳統節日,節日內容一般都是對牛的崇敬和感謝。這一天人們盛裝來到牛王廟,供酒、肉、米把,并焚香祭祀牛王,同時放鞭炮、吹嗩吶、跳擺手舞。擺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親好友。土家人感激牛為人類辛勤耕耘,為它立祠祭祀,在這一天讓牛休耕,并喂給它精良飼料,有的人家還給牛披紅掛彩,到牛王廟殺豬宰羊祭祀,真誠地表示感謝之情。
圖為湖北宜昌點軍區車溪土家山寨迎賓場面 老鐵供圖
大部分土家族稱六月六為“曬龍袍”,相傳這一天是土司王覃垕遇難之日,因此家家戶戶都要把新衣服、好衣服拿出來曬,以紀念土王,保子孫后代昌盛興旺。有的地方則以六月六為“吃新節”,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殺牛敬神,還有一些地方在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
七月半即中元節,也稱鬼節、亡人節,主要是祭祖。土家族人過七月半,和客家人不同,不是過七月十五,而是過七月十四,也有的姓氏或者地區過七月十三、十五均可。七月半是土家族較大的節日之一,這天在土家族地區路邊隨處可見燒紙的家人。
參考資料:彭武麟、楊宏峰編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土家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