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日韩免费视频,av青青草原,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九九综合在线,国内一级片在线观看,东伊人一本东热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民族經濟 > 民族經濟概述  > 詳細頁面

西藏種植業

來源:中國民族百科全書 作者:羅莉 2018年08月23日 閱讀量:

  種植業在西藏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的種植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受特殊的自然條件的制約,本身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1.高寒立體農業的特征非常鮮明。所謂高寒型,即西藏種植業中的四大作物(青稞、小麥、油菜、豌豆)皆屬喜冷涼作物,特別是青稞只適宜高寒地帶種植;所謂立體農業,指西藏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皆隨海拔高度不同相應地發生種類更替變化,東部有水稻、玉米、雞爪谷等喜溫作物,隨著海拔的升高而減少,在海拔3000米以上基本消失。冬小麥在低海拔地區作為復種的前茬作物,而到海拔2700米以上地區則需要種晚熟品種,海拔4000米時也可種植。青稞在西藏是普遍種植的作物,隨海拔升高,種植面積不斷加大,最后成為高寒地區的單一作物。在種植制度上,隨海拔的升高也發生顯著變化,海拔2300米以下為一年兩熟制,在海拔3000~3200米之間為二年三熟制,在海拔3200米以上為一年一熟制,并以春播為主。2.農林牧結合,為種植業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生態環境。西藏的農區,是西藏綜合條件較好的地區,一般來講地勢平坦,海拔較低,水資源豐富,既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生產,也有利于種樹種草,這為農林牧各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西藏目前的傳統農業向立體、高效農業的轉化。3.農業基礎很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風調雨順增點產”的傳統型農業是其基本特征,靠天種地的被動局面未從根本上打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是農業經濟的基本模式;各種植業之間的結構比例仍受產量導向的制約。廣種薄收,粗放經營,不計效益,稍富即足的管理方式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

  現階段種植業作為西藏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仍有許多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之處,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需要重點扶持的關鍵行業之一,其主要問題有:1.種植業的戰略地位還未牢固樹立,致使這個“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力量”較弱,戰略地位不突出。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未被充分重視。從政府方面看,一是科技人才嚴重不足,機構不全;二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從群眾方面看,由于受整體素質的影響,傳統小農經濟觀念相當頑固,宗教意識濃厚,對使用高效率的農業機具積極性不高;對良種、化肥、農藥等豐產技術、措施認同難度在增大,接受和使用都要有一個較長的教育、感化和示范帶動過程,科學技術不能很好地應用于生產。3.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等“硬件”投入不夠,加之使用不當,年久失修,使用率很低。4.農作物種植內部結構因受產量導向的影響,比例不合理,由此決定了西藏種植業長期徘徊在低產量、低效益的水平上。

  針對以上問題,適合西藏特殊情況的發展種植業的措施應該是:1.牢固樹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這個基礎的基礎的思想,把發展種植業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2.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文化素質。3.大力推廣科學技術,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首先要增加對科技興農的資金投入,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級科研與技術推廣機構和體系。4.認真總結經驗,推動西藏農業由傳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和適度規模經營轉化。5.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推動西藏種植業由產量農業向產值農業、進而向效益農業轉化。6.抓好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的裝備水平。7.努力發展生態農業,確保農業生產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資料來源:

  《中國民族百科全書(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卷)》,分卷主編:丹珠昂奔,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出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