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火山溫泉國家地質公園。
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邊境線4263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線總長的1/5。內蒙古20個邊境旗(市、區)總面積61.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2.3%;總人口176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14%,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0萬人。
興邊富民行動自2000年實施以來,在國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內蒙古的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推進,邊境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效果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減少到1.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11%,11個國貧旗縣、26個區貧旗縣摘帽退出。
邊境牧區無線網絡暢通,阿巴嘎旗牧民伊拉勒圖一家在觀看直播節目。
發揮錫林郭勒草原的區位優勢,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培養了來自蒙古、俄羅斯等8個國家的留學生。
東烏珠穆沁旗牧民的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圖為薩麥蘇木呼日其格嘎查牧民一家的幸福生活。
內蒙古各族群眾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正在顯著增強,正以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干勁,統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和脫貧攻堅工作,為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和“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樂業興邊阿拉善
“阿拉善”在蒙古語中意為“五彩斑斕之地”。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西與甘肅省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735公里,下轄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3個旗都是邊境旗。在阿拉善這個內蒙古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生活著漢、蒙古、回、藏等2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89萬人,占全盟人口的25.46%。
位于阿拉善左旗騰格里沙漠腹地的月亮湖,是沙漠深度旅游體驗地之一。
近年來,依托興邊富民行動,通過加強扶持特色產業發展以及居邊護邊危房改造等項目,阿拉善盟不斷改善守土戍邊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牧民們不僅能夠“安居守邊”,還能“樂業興邊”。
“我們這次出去,是四天三夜的一個行程,前往蒙古國的南戈壁省看雅丹地貌還有冰封茶道和峽谷,游覽蒙古國的大草原等景色。我非常期待也非常榮幸能夠成為第一批出境游的游客。”2019年9月,游客白璐與60余名游客駕駛著26輛車,經策克口岸順利出境,開啟了跨境游行程,他們也是策克口岸啟動出境游的首批游客。
策克口岸位于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是蒙古國與中國西北地區聯通的重要交通樞紐、商貿中心、貨物集散地和資源通道。作為阿拉善對外開放的唯一國際通道,策克口岸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跨境運輸通道建設,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運輸節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9年以來,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實施創新驅動,全年進出口貨物1240萬噸,進出口貿易額43.7億元,出入境車輛26.76萬輛次,出入境人員34.68萬人次。口岸通過舉辦邊民互市貿易,讓人們可以方便地購買到兩國特色商品,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6屆中蒙邊民互市貿易,累計參展商戶3600余戶,接待人數61.4萬人次,銷售額達1.19億元,成為中蒙邊民增收的重要載體。
策克口岸。(李軍擁 攝影)
阿拉善盟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支持農牧戶發展特色明顯、經濟實用的產業,如駱駝養殖業、特色種植和沙草產業。阿拉善盟是我國雙峰駝的主產區之一,被稱為“中國駱駝之鄉”。大力發展以駝奶為代表的駝產業,促進牧民養駝增收,使當地雙峰駝數量得到恢復性增長,全盟駱駝存欄量增加到約12萬峰。
阿拉善駱駝文化博物館。
絲路駝鄉阿拉善。(韓寶花 攝影)
截至2019年,阿拉善盟共爭取到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98億元,建設項目303個,涉及文化、衛生、教育、種植養殖、安全飲水、住房改造、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制作等領域,惠及面覆蓋全盟所有嘎查,對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阿拉善盟還堅持深入開展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創業就業技術培訓,提高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優化農牧區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實現居邊農牧民“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阿拉善左旗扶持民族特色手工藝文化產業發展。
在額濟納旗蒙醫醫院開展的義診活動上,專家們向蒙古國患者贈藥。
阿拉善盟檢察分院的“法到邊關、情系戈壁”《普法宣傳教育叢書(蒙古文)》贈送暨抗旱救災飼草料發放儀式。
增收致富好勢頭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103公里。近年來,錫林郭勒盟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亮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通過“兩加兩帶一引領”文化旅游扶貧模式,以鄉村旅游帶動貧困農牧民就業增收,參與從事文化旅游產業農牧民達到2500人左右,人均年增收達到4500元以上。全盟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帶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持續發展,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草原兒女的盛會——錫林郭勒那達慕。
賽馬讓錫林郭勒的冬季草原沸騰起來。
錫林郭勒盟把興邊富民行動項目資金用于發展畜牧業、鄉村公路、太陽能發電、創業就業、民族手工藝產業等方面,加快了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除了旅游助力產業發展之外,錫林郭勒盟還因地制宜,聚焦產業精準扶貧,建立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加大對貧困群眾幫扶力度,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貧困農牧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內蒙古自治區興邊富民行動項目——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牧民進城創業基地。
錫林郭勒軍民共建和諧邊疆。
錫林郭勒盟草業合作社利用興邊富民行動資金購買打草機等設備。
2019年,蘇尼特右旗朱日和鎮洪浩爾敖包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在旗、鎮兩級政府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指導全勝育肥養殖專業合作社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優勢和貧困人口密集的現狀,實施了養殖、種植業項目。目前,該項目帶動了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地就近就業,預計每人年均增收1萬元。在洪浩爾敖包村實施的京蒙扶貧協作溫室櫻桃大棚項目中,廣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建成了占地1400平方米、近6米高的高級溫室大棚,用于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櫻桃。大棚建設水準高,棚內作物可輕松度過冬季嚴寒。目前,櫻桃長勢良好,過半數已掛果,今年5月份就能成熟上市。
2020年3月,洪浩爾敖包村的貧困戶李玉山在大棚里給櫻桃樹鋤草。(新華社 供圖)
蘇尼特右旗自2007年被列入興邊富民行動重點旗以來,共爭取項目資金1.1億多元,實施完成了47個項目。從2013年開始,蘇尼特右旗把資金重點放在助力全旗脫貧攻堅上,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7800多萬元用于農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修建砂石路、畜牧業基礎設施、養殖業等項目,解決了全旗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草原上的綠色產業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是全區20個邊境旗(市)和33個牧業旗之一。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牧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額爾登畢力格是達茂旗希拉穆仁鎮的一位樸實的牧民,憑著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艱苦創業,創建了一家民族食品公司,帶動了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
“沒有黨的興邊富民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黨和政府鼓勵我們農牧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讓我充滿干勁兒,我會繼續帶領嘎查農牧民勤勞致富。”額爾登畢力格說。
1999年,額爾登畢力格與妻子潮洛濛花在希拉穆仁鎮上租了一個小院,辦起了傳統奶食品加工小作坊。2004年,他們成功注冊了“畢力格泰”商標,2009年正式注冊達茂旗畢力格泰民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額爾登畢力格在希拉穆仁鎮征地18畝,建成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的食品加工新廠區。
2016年,畢力格泰公司成功申請為國家2A級民族食品體驗游景區,圖為非洲考察團到公司參觀。
達茂旗畢力格泰公司生產的產品有固體飲品、油炸類糕點、傳統奶制品等六大系列60多個品種,其中自主品牌產品“牧人”奶茶粉、“畢力格泰”黃油果條和“畢力格泰”黃油馓子等已成功銷往全國各地,入駐“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2015年“畢力格泰”商標被內蒙古自治區工商局評為“內蒙古自治區著名商標”,2016年畢力格泰民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功申請為國家2A級民族食品體驗游景區。
畢力格泰公司產品在博覽會上展出,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達茂旗畢力格泰民族食品體驗游景區坐落于美麗的希拉穆仁大草原,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一品蒙古族特色美食。近年來,畢力格泰公司主打的“綠色農業”已成為希拉穆仁鎮農牧民致富和集體經濟收入增加的一條重要門路。該公司吸收當地120余位農牧民就業,帶動400戶農牧民發展養殖業、80戶農牧民發展飼料草種植業,每戶每年平均增收1萬元。2017年,額爾登畢力格與達茂旗西河鄉政府簽訂資產性收益扶貧協議,幫助西河鄉287名貧困人口脫貧。
畢力格泰公司與全鎮100多戶牧民簽定了養殖合同。圖為公司負責人額爾登畢力格拜訪簽約牧民。
額爾登畢力格艱苦創業、帶領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的先進事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他“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同年,包頭市人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授予他“鹿城英才”稱號;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授予他“全區優秀農民工”稱號。2018年,額爾敦畢力格當選為包頭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
作為希拉穆仁鎮黨員致富帶頭人,額爾登畢力格先后以個人及公司的名義多次捐款。
(部分圖片來源于民族畫報社資料)
民族畫報記者:特木爾巴根 鷹鴿 其力木格 攝影
資料來源:
民族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