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日韩免费视频,av青青草原,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九九综合在线,国内一级片在线观看,东伊人一本东热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民族經濟 > 綠色發展  > 詳細頁面

守護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中國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王琪 2022年10月25日 閱讀量: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的黑頸鶴。 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在甘肅省古浪縣北部沙區旱麻崗治沙點,八步沙林場治沙人和群眾一起扎草方格壓沙。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洱海岸邊,游客前來觀光拍照。大理州委宣傳部供圖

祁連山。新華社記者 吳剛攝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七星湖景區。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長江之畔,水清岸綠,不時見到江豚騰躍;東北林區,冰天雪地,不時傳出虎嘯山林……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生動鋪展。

  久久為功,守護綠水長流

  江天一色,水鳥翩躚。春日暖陽下,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雅尼濕地,不時有黑頸鶴、斑頭雁鳴叫著飛過。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1年7月,在尼洋河大橋,習近平總書記叮囑,“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守護好這里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今天,西藏約八成國土面積為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農牧民當上了野保員、林保員、濕地保護員,成為雪域高原的“生態衛士”,雪域高原生態逐年向好。

  層巒疊嶂,清風徐來,萬頃碧波蕩漾。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在洱海邊上,與洱海朝夕相見,卻總感到看不夠,“這幾年洱海越來越清,越來越美了。”

  對一泓清水的向往,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白族自治州2015年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推進環湖截污,建設生態廊道,水質持續提升。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山河,處處可見碧波環翠的大美圖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保護一江清水浩蕩東流,沿江省市以實際行動保護長江母親河。

  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整治碼頭岸線,江邊改造成公園綠地;實施“十年禁漁”,數十萬漁民轉產上岸……沿江省市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2021年,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保持了持續改善的勢頭,長江干流歷史性地恢復全線Ⅱ類及以上水質。

  生活在安徽省銅陵市的張明浩是長江水生物保護志愿者。“前些年,我到江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見到。而在2021年,每天都能見到江豚。”張明浩說,水清了、魚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

  海風吹拂,蘆花搖曳,大河奔涌。黃河三角洲,萬千泥沙沉積帶來的年輕土地,孕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是前提,要有始有終、鍥而不舍抓好黃河生態保護工作。”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沿黃群眾最強烈的追求是青山碧水、藍天凈土。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推進濕地修復,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600多種植物構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黃河口水質明顯改善并穩定在Ⅱ類,每年有超過600萬只鳥類在此遷徙、越冬,40多種魚類在此產卵繁殖……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養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新時代,我們要把保護治理母親河這篇文章繼續做好。

  生生不息,留得青山常在

  2月7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一大早,位于貴州省烏蒙山區的黔西市林泉鎮干部群眾踩著殘雪爬上山頭揮鋤種樹。

  挖坑、扶苗、培土、澆水……不一會兒,山頭便立起了一棵棵小樹苗。“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次大量栽種了香樟樹、皂角樹等,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兼顧經濟效益。”參與植樹的林泉鎮黨委書記張浪說。

  樹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明的守護者。種下一棵樹,就是種下了綠色的希望。

  塞罕壩,這顆位于河北北部的“綠色明珠”,半個世紀前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壩林場人多年堅持植樹造林,用汗水澆灌出百萬畝人工林海,為京津冀地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荒漠上譜寫青春之歌,到森林里聆聽自然之樂,境遇不同的三代林場人接力奮斗、信念如磐。

  祁連山腳下,甘肅八步沙林場。昔日“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園被黃沙侵蝕,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人接續奮斗,創造了新時代愚公承包治沙模式,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育草面積37.6萬畝,栽植各類沙生植物3040多萬株,“編”成了一道綠色“緩沖帶”。如今的八步沙林場,黃綠交織、沙退人進,每一寸綠都寫滿奇跡。

  庫布其沙漠腹地,內蒙古達拉特旗官井村。30多年前,這里到處是明晃晃的沙丘。如今,一棵棵挺拔的楊樹、柳樹拱衛著房舍農田,一望無際的沙柳林、野地里的花棒環繞著村莊,與遠處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一道道阻斷風沙的屏障,也是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生生不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力量,就握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雙手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是不斷擴大的綠色版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凈增13.75億噸,達92億噸。在沙區群眾不懈努力下,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2021年,《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公布,我國所有森林和草原都將擁有專屬守護者。

  欣欣向榮,建設美麗中國

  詩意地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加大污水處理能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補水,“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2021年,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為Ⅲ類,這意味著白洋淀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也重新出現。常年生活在白洋淀的村民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證明白洋淀水質真的變好了。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為換回更多藍天,全國各地多措并舉,決勝“藍天保衛戰”。北方地區的兩千多萬戶農村居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電或天然氣取代燃煤;減少工業領域污染排放,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關停數萬家“散亂污”的污染企業;治理機動車污染,提升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優良天數比例上升4.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

  端穩“生態碗”,吃上“小康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2021年5月,三明市發放首批林業碳票,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領到編號“0000001”的碳票,涉及村里3197畝生態公益林。“我們村一棵樹沒砍,靠賣碳票就掙了14萬多元。”張林順說。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10.2萬人,實現在山上護林、家門口就業,帶動了300多萬人脫貧;推動國有林區林場改革,50多萬職工從“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

  虎年春節前,野生東北虎蹤跡重現大興安嶺。專家指出,這次東北虎“現身”,反映出近年來當地野生動物生境持續向好,棲息地質量不斷改善。截至目前,我國形成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綠色,已然成為發展的底色。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始終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我們一定能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作者:王琪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