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革假村,位于歷史文化名城蓮城鎮西郊約5千米處,為半山區。“革假村”原名“奎甲”村,為壯語:奎—田沖;甲—秧。意為“官家育秧的田壩”。“奎甲”后演變為諧音:革假。全村160多戶580余人(2019年),均為壯族。以農為主,耕田約760畝,人均1.3畝。該村遠看青山懷抱,近處田疇環繞,綠水長流。由于那榔龍潭水流經本寨,水資源充沛,二十多年前村邊皆為保水田,自古以來多數人家衣食無憂。
遠眺革假村 (陸華燦攝影)
干凈整潔的村內道路 (陸華燦攝影)
村里老人們享受幸福生活(陸華燦攝影)
頌歌獻給黨 (陸華燦提供)
革假村獨樹成林的“竜”文化 (蘭天明攝影)
進士人家 (蘭天明攝影)
陸氏“一門三進士”之家 (蘭天明攝影)
游客參觀進士樓展廳(蘭天明攝影)
參觀者絡繹不絕(蘭天明攝影)
革假村自古以來重視教育。自清康熙廣南知府茹儀鳳開辦府學起,就有人進學堂讀書,至光緒年間,陸氏(布央)家族就出了陸毓云、陸毓賢、陸象乾三名進士,“一門父子三進士”盛名遠揚,家族中還有3個舉人,13個貢生;在蓮城的革假村古碑文中以及《廣南縣志》上均有記載,家族成了遠近聞名的“窩貢爺”,也成為廣南民眾發奮讀書效仿的榜樣,就連縣官也敬慕三分。此外,有陸芳衡出任過廣南府副團練史,有獲得清軍五品軍功頂戴的王際,有獲得廣南知府何愚贈送“槐堂春暖”之匾的舉人王國瑞等 。二十世紀20年代,進士第后裔陸銑澤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有陸承剛、王保和等16人自愿兵奔赴抗日前線,王保和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解放初期,陸承武、陸占東剿匪戰斗犧牲而成為革命烈士。解放后七十年來,革假村有180 余人畢業于大中專院校,多數人都參加革命工作,獲得副處以上領導職務和高級職稱的有20多人,其中有2人獲博士學位。現在,村里仍有許多家長竭盡全力培養孩子讀書,每年都有子女考取大專院校。尤其是進士后裔陸承功的中醫針灸醫療技術和傳奇經歷被傳為佳話。其大兒子陸華佗(畢業于昆明醫學院)、二兒子陸華川(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三兒子陸華奈(畢業于云南中醫學院)以及兩個兒媳婦、兩個侄子的支持下,在昆明自辦了“陸承功醫療診所”,專治痛風、美尼爾氏綜合癥、風濕關節炎、肩周炎、原發性癲癇地等疑難病癥,他的痛風治療水平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國內醫學教授欲拜他為師的也不計其數。另外,國外同行港、澳、臺被他醫治好的富商紛紛邀請、贊助他到國外發展,更有人寧愿出千萬美金購買他的處方專利,陸承功都婉言謝絕。他的義舉得到了原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同志題寫“中華魂”金匾一塊;云南省原副省長趙廷光題寫“德厚醫神,妙手回春”匾一塊。病患痊愈者及其家屬送給他的“濟世神針”之類的錦旗、書法達百余幅。他的業績被錄進《中國醫藥戰線的開拓者》《中國改革名人豐采》《中國專家大辭典》以及《云南日報》《云南畫報》《春城晚報》《昆明日報》都報道過陸承功的醫學生涯,且皆稱他為“神針”“神醫”。再者還有進士后裔、省級書畫家陸華岳、陸華燦兄弟倆,從2009年至今,13年內在文山州50多個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中創作完成了蓮湖公園內的《句町古國畫廊》、者兔鄉的《神奇的壯鄉》、董堡鄉的《月亮壩苗族風情》、南屏鎮的《安王彝族竹筍節》、硯山縣的《法土龍民族新村》、廣南縣城的“名人街”等近百個畫廊,在幾萬余平米室內外的文化墻壁上,把累計了數十年的民族民間文化,以超越自我、超越夢想的能力淋漓盡致地傾瀉在1000余幅創作畫中,為弘揚故鄉的民間民族文化作出了貢獻,并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進士后裔陸承功醫師與他的助手們 (陸華燦提供)
進士后裔陸華岳老師在蓮湖公園冒著嚴寒創作 (蘭天明攝影)
進士后裔陸華燦老師淋漓盡致地傾瀉廣南文化 (蘭天明攝影)
進士后裔陸華燦老師的書畫作品 (陸華燦攝影)
革假村百年來濃厚的學風及敬業精神令世人欽佩,是廣南縣唯一標注的文化村,因此也成為廣大農村中“知識改變命運”的縮影。1950年后,革假村相繼經歷互助組、合作社到生產隊的管理體制。1958年至1962年,由于錯誤路線的影響和罕見的自然災害,村民饑荒嚴重。1980年,全面實行耕田承包到戶,充分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群眾生活實現溫飽。2009年,州、縣主要領導親自掛鉤,把革假村作為民族團結示范村重點建設,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村容村貌有了改觀。特別是革假村“進士第”,自古以來聲名遠播,其主要原因是深受祖訓“進退有經舉動周旋皆圣教、仕農為本勛名事業振家風”的影響。此祖訓為其先祖陸毓云考取進士后所作,意在教育告誡后代要學會做人、做事、堅持耕讀為本,勛名事業。其中,“進退有經”是告誡人們要遵規守紀、遵紀守法;“舉動周旋”意為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一旦行動就要持之以恒,機智靈活,“仕農為本”意為既要堅持有人讀書,又要堅持有人在家務農。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奮發努力,功成名就,為社會作貢獻。此祖訓代代相傳,啟迪后人,影響深遠,成為陸氏家族和周邊村寨,乃至廣南縣城良好家風教育的座右銘。2015年,“進士第”被授予文山州“十佳書香家庭”獎。2018年,廣南縣人民政府將“進士第”列為歷史文物建設進行保護。由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良好家風教育,因此,到革假“進士第”考察參觀并接受家風教育的也越來越多,其中,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的學者;也有來自美國、德國、泰國、越南的參觀者。省內的省、廳、處級干部也不少,縣級機關干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則不計其數。
目前,革假村還成立了有39名黨員的聯合黨支部,大部分黨員都是近幾年才加入黨組織,他們發揮了生機活力。該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群眾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開展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在戰疫情期間,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脫貧攻堅中,黨員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多年來,以王曙光為代表的村干部積極帶領群眾抓好兩個文明建設,努力探尋脫貧致富的路子,先后種植了辣椒、番茄、巴西菇等,成立了種養殖合作社。現在,村子周邊已種植1500畝油茶(集體經濟),1000畝柑橘園,約800畝枇杷,約500畝桃子、李子、梨子、桑椹、楊梅等,還有600多畝以菊花為主的花園。革假村已形成了近處稻花飄香,遠處果園成片的發展態勢,為群眾增收致富夯實了產業基礎。如今,革假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內外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產業發展得天獨厚,村民的幸福感逐年提高,別具一格的新居、村民臉上的笑容,共同構成一幅新時代下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黨旗高高飄揚 (陸華燦提供)
800畝枇杷園豐收再望 (陸華燦攝影)
桃李芬芳春滿園(陸華燦攝影)
豐收的喜悅 (陸華燦攝影)
資料來源:廣南縣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