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醫藥文化中,少數民族醫藥是獨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5個民族有自己的醫藥傳統,所涉及的藥材達5000多種。藏、蒙古、維吾爾等一些民族,還有著悠久且完整的醫藥文化體系。
民族醫藥以其鮮明的特色,受到民族地區群眾普遍歡迎。圖為青海塔爾寺藏醫院的醫生深入牧區為患者看病。塔爾寺藏醫院供圖
民族醫藥的發展,離不開對相關典籍的整理研究。圖為內蒙古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向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捐贈蒙醫藥文獻。白晨澤供圖
少數民族醫藥事業,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與保護。11月21日,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醫藥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民委及相關部委的領導,與19個省(區、市)的少數民族醫藥工作者、衛生工作干部、民族工作干部,共話10多年來我國少數民族醫藥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家表示,將齊心協力,共同開創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事業新局面。
凝聚政策合力,少數民族醫藥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今年7月1日,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醫藥法》正式實施。《中醫藥法》在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是包括漢族醫藥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也就是說,少數民族醫藥受到法律的保護。
不只是《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法規,都將發展少數民族醫藥列為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政策上傾斜、經費上加大投入、工作上重點扶持。各種政策的力量凝聚起來,使少數民族醫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說。
在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首次列入了藏藥等5種少數民族藥。2017年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較之前的目錄增加了43個少數民族藥品種,增幅達95%。同時,藏醫、蒙古醫、維吾爾醫等7個少數民族醫專業被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在中醫藥傳承創新、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等項目遴選中,國家也對少數民族醫藥予以政策傾斜。
在中央政策帶動下,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也相繼出臺了本區域發展少數民族醫藥條例。西藏自治區先后3次召開全區藏醫藥工作會議,指導藏醫藥事業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出臺《壯瑤醫藥振興計劃(2011—2020年)》,自治區政府投入14億元支持建設廣西國際壯醫醫院。
“內蒙古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振興蒙醫藥行動計劃》等政策性文件,強調每個行政區劃都要設置一所蒙醫或蒙醫中醫醫院,基層要設置蒙醫科室或提供蒙醫藥服務,公立蒙醫醫院不撤銷、不合并、不削弱、不轉型。”內蒙古自治區蒙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烏蘭介紹,自治區還投資16億元建設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投資21億元建設55所旗縣蒙醫醫院。目前,內蒙古公立蒙醫、蒙醫中醫醫院達到97所,形成了以自治區級為龍頭、盟市級為骨干、旗縣級為基礎、基層蒙醫藥科室為網底、其他蒙醫藥服務為補充的蒙醫藥服務體系。
據統計,近10年來,中央財政投入資金43.8億元支持少數民族醫醫院發展,少數民族醫醫院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國少數民族醫醫院共266所,實有床位26484張;診療量966.8萬人次,出院人數55.7萬人次。少數民族醫醫院門診次均費用156.4元(綜合醫院為233.9元),人均住院費用4523.9元(綜合醫院為7127.5元),遠低于其他類別醫院。少數民族醫藥以鮮明的診療特色和相對低廉的服務價格,惠及一方百姓,受到民族地區群眾普遍歡迎。
創新培養模式,少數民族醫藥人才隊伍持續壯大
如果說政策資金扶持是雨露陽光,少數民族醫藥人才則像一粒粒種子,只有種子飽滿、發芽,少數民族醫藥事業才能永續發展。
目前,我國開辦少數民族醫藥專業教育的院校共43所,開設高等教育少數民族醫專業7個。2016年,少數民族醫藥專業在校生共13681人。教育部等7部門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為基層培養了1000名少數民族醫藥骨干。
同時,國家大力推進少數民族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建立了97個全國少數民族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國共20839人取得少數民族醫專業醫師資格。
以西藏的藏醫藥人才培養為例,作為全國唯一單獨設置的藏醫藥高等院校,2016年,西藏藏醫學院的藏醫藥本科及以上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分別是建校初期的9倍和5倍。該校近10年共培養本(專)科生2000余人、碩士生176人、博士生28人,專業結構不斷優化,辦學層次日趨合理。同時,西藏6個職業技術學校共培養4149名藏醫藥專業人員,有效緩解了基層藏醫藥技術人員短缺問題。
由于藏醫藥有著師傅帶徒弟的傳統,西藏還積極開展師承教育。全區共建有名老藏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5個(國家級25個、自治區級10個),通過開展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共有36名繼承人順利出師。同時,西藏對無學歷藏醫專業技術人員分批進行為期3年的跟師學習和中等學歷教育,已有843名師承人員和931名無學歷人員分別取得了《師承出師證書》和《中專畢業證書》。10年來,西藏共培訓藏醫藥專業人員1.2萬余名。
在湖南,當地政府一方面依托吉首大學、湘西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等機構做好名老專家學術繼承和優秀臨床人才培養工作;另一方面,積極為民間醫生合法合規行醫探索路徑。湖南省從2016年開始組織土家醫苗醫人員從業資格考試,兩年來共有635人考取從業資格。同時,湖南省積極建立土家醫苗醫人才庫,將土家醫苗醫重點人才和特殊人才納入國培、省培及州培計劃。
在廣西,廣西中醫藥大學、右江民族醫學院等院校的中醫藥(含壯醫藥)教育在校生規模達2萬余人。自2010年壯醫專業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以來,已有近千人取得壯醫醫師資格。
注重挖掘整理,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傳承力度加大
醫藥,不僅能治病救人,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在少數民族醫藥中,藏醫藥天文歷算、彝醫水膏藥療法、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張氏回醫正骨療法等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少數民族醫藥知識產權得到保護,學術得到傳承,文化得到弘揚。
然而,還有大量少數民族醫藥文化資源有待挖掘整理,有待進一步轉化和開發。為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民委出臺《民族醫藥“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旨在通過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科技專項,大力支持少數民族醫藥科研發展。
目前,國家已系統整理了150部少數民族醫藥重要文獻,編纂了1864部少數民族醫藥古籍目錄,篩選了140項少數民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并推廣應用,涉及28個少數民族。
各地也積極挖掘各民族醫藥典籍、特色診療技術、院內制劑等,力爭更充分地發揮民族醫藥優勢。新疆完成了維吾爾醫、哈薩克醫、柯爾克孜醫、塔塔爾醫、塔吉克醫等20部民族醫古籍的整理出版,發布14項維吾爾藥技術標準,為維吾爾藥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形成成果28項;貴州指導7家10億元以上級少數民族制藥企業制定“一企一策、精準施策”方案,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苗藥品種154個;內蒙古制定了150個蒙醫優勢病種診療指南、58個病種臨床路徑和9項蒙醫藥標準,研制“蒙醫銀帽針”“五療燈”等儀器設備,打造基層“蒙醫館”等,蒙醫五療、血液、整骨、心身醫學、點穴、捶正等方法療效顯著,深受農牧區群眾歡迎。
作為少數民族醫藥企業中的代表,青海金訶藏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注重挖掘整理醫藥典籍,并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該集團編纂出版了《藏醫藥大典》(60卷)、《藏醫藥經典文獻集成叢書》(105部)等大型典籍,還編寫出版近80種藏醫學專業統編教材。深度的文化開掘,為科技研發提供了支撐。該集團研發了2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藏藥新藥和30多種藏醫養生保健產品,2016年銷售額達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深厚的藏醫藥文化底蘊,金訶藏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建起了一座全面展示藏醫藥歷史、理論體系和傳統技藝的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該館館藏文物達2.5萬余件,迄今累計接待觀眾250萬人次,成為別具特色的藏文化教育基地。
助力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少數民族醫藥產業走向振興
少數民族醫藥,不僅是衛生資源,也是經濟資源。實踐證明,在民族地區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產業,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精準脫貧有著積極作用。
作為多民族大省和藥材資源大省,貴州將少數民族醫藥融入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出臺《關于支持苗藥做大做強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中藥材產業扶貧相關規劃等,將少數民族藥材產業作為十大精準扶貧產業之一。截至2016年,貴州少數民族藥材種植面積達599萬畝,居全國第二位;產量166萬噸,產值超過百億元;覆蓋貧困人口66萬,農戶僅藥材種植就實現年人均增收4614元。
有著“植物王國”之稱的云南,出產上千種中藥材。在政府引導下,農戶的藥材種植正從零散化走向規模化、精細化,形成了云南白藥、三七等產業規模和市場影響較大的傳統少數民族藥產品。在云南綏江縣,政府為推動中醫入戶,不但送好“兩本圖冊”,把《常見中草藥識別掛圖》《中醫保健手冊》發放到每家每戶,還建好“兩個示范”,縣鎮建好中草藥示范園、村組建好中草藥示范戶,實現“樣板在身邊、藥柜在田間”。全縣共創建7個示范園、1481戶示范戶,發展中草藥種植戶6052戶,有力地推動了農戶脫貧增收。
在開放的市場中不斷煥發活力的少數民族醫藥,如今不僅服務于國內各族群眾,還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據了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新疆出臺了《中國·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醫療服務中心—中醫民族醫藥發展規劃(2016—2020年)》;廣西、云南、寧夏等省區借力中國—東盟博覽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等平臺,打造少數民族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國際橋梁與平臺,推動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我們醫院每年都組織大夫到蒙古國進行義診,很受當地民眾歡迎。”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黨委書記畢力格說。據了解,蒙醫藥以其特色療法,每年吸引數萬名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患者到內蒙古就診。
如蒙醫藥一樣,傣醫藥、哈薩克醫藥等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醫藥都有著明顯的醫療外交優勢,在促進睦鄰友好、邊疆穩定、文化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