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日韩免费视频,av青青草原,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九九综合在线,国内一级片在线观看,东伊人一本东热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概述  > 詳細頁面

崇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廣西崇左市人民政府網 2023年03月30日 閱讀量:

  目前,崇左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個(即天等縣的壯族霜降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30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64個(其中:民俗類25個、傳統舞蹈6個、民間音樂7個、民間文學2個、傳統手工技藝18個、傳統競技3個、人生禮俗2個以及傳統戲劇1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25個。2016年11月30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族霜降節”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拓展名錄項目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廣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零”的突破。2019年8月1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我市設立自治區級壯族文化(崇左)生態保護區。

  壯族霜降節

  壯族霜降節主要流行于廣西壯族地區,天等縣向都鎮是壯族霜降節活動的核心區,而且最為典型。

  壯族霜降節是在每年農歷霜降期間的9天內舉行,分為頭降、中降、尾降三個階段,有祭祀祈福、歌圩、商貿、百家宴、文體活動等內容,參加人數達數萬人。該節日依托于壯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壯族民眾酬謝自然、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表達祈盼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是壯族典型的民俗活動。2008年,天等縣申報的壯族霜降節進入了崇左市非遺名錄; 2010年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名錄;2014年12月,《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正式向社會公布,天等縣申報的“壯族霜降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壯族霜降節作為子項目位列其中。

  壯族霜降節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地方特色鮮明,是壯族稻作文化傳統的體現,證明了壯族民眾在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環境所具有的創造力。

  壯族天琴藝術

  崇左市壯族天琴藝術亦稱“唱天”“彈天”“跳天”,是“唱”“彈”“跳”融合的歌舞音樂,流傳于崇左市的龍州、憑祥、寧明、大新、天等、扶綏,防城港市的防城區等地區,以及中越邊境的越南岱、儂、傣族居住地區。2007年1月,龍州縣和憑祥市聯合申報的“壯族天琴藝術”被列入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州縣的壯族唱天傳播廣泛,在內容與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發展,極具代表性。

  壯族天琴藝術淵源久遠,是壯族先民創造出天琴用琴聲溝通天地,用歌聲表達情感,經過世世代代的延續和民間藝人創新,逐漸發展成歌舞樂互融的歌舞音樂。中越邊境廣泛流傳的曲目《將千金》即是敘述金貴與牡丹這對戀人創造天琴的民間故事。清光緒九年《寧明州志》亦有記載天琴使用的情形。2003年龍州縣龍州邊防文工團組成女子天琴藝術組合,天琴藝術由民間藝人的堂屋、廣場展示進入職業團體的劇場舞臺表演,擴大了天琴藝術的生存空間,擴展了天琴藝術的影響力。此后,憑祥市、寧明縣等地的天琴藝術活動也逐漸活躍起來。

  坐式彈唱是天琴藝術的基本形態,在婚禮、滿月、祝壽、節慶等場合表演,彈唱者兩腿盤坐于席子上,右腳拇指系著一串鈴鐺,彈唱時抖動鈴鐺擊節配音,常見為一人彈唱和多人彈唱兩種形式。表演者自稱天琴師,展示空間有家里堂屋、儂垌節的圩場。一人彈唱通常在堂屋,多人彈唱則在儂峒節的廣場,“跳天”即舞蹈,在儂垌節歡樂情境中呈現。有傳統曲調《開門曲》、《開路曲》、《逗天》、《解悶曲》、《放雁》、《跑馬曲》、《歡樂曲》等。

  天琴藝術是一種跨國流傳的民間音樂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特,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特征、鮮明的民族歌舞音樂藝術特征、獨特的民族口頭文學特征,是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天琴藝術的傳播交流,提升擴大了民族文化自信力和影響力。

  壯族儂峒節

  壯族儂峒節是壯族民眾以“峒”為單位定期舉行的,融祭祀祈福、聚會交友、對歌傳情、商品貿易和文體娛樂為一體的傳統大型節慶活動。“儂峒”,在壯族中直譯為“下峒”,“儂”意為“下、舉辦”,“峒”既指平地、平原這樣的地形,也指聚落空間和農耕灌溉空間,民國以前還是基層行政單位名稱。峒還指代這個節本身,人們將參加儂峒節稱為“出峒”。壯族儂峒節主要流傳于廣西中越邊境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龍州、大新、天等、江州四縣(區)及云南富寧縣等,尤以龍州、大新兩縣儂峒節最具代表性。越南北部的儂、岱、普標、熱依等民族亦流行此節。

  壯族儂峒節起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漢,興旺于唐宋,繁榮于明清,延續于當代。儂峒節最初產生于駱越時代的祭祀祈福活動,有關傳說很多,其中以“將千金”祭天祈福求雨、下峒對歌擇偶傳說等最具代表性。儂峒節與“峒”有淵源,壯族長期居住在被稱為“峒”的山間平地,形成“峒文化”,儂峒節是壯族人適應環境的習俗體現。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中《葉限》最早記載了先秦吳洞(今崇左市江州區)一帶南人過“洞節”及洞女葉限的故事。宋以后的文人筆記和地方志中對儂峒節均有記載,顯示其乃經久不衰之千年傳統。

  壯族儂峒節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以農歷正月至四月最普遍,少量在秋季舉辦。歷史上各自然村屯約定俗成有固定而又錯開的、以保證大家都可以到各峒參加活動。儂峒節以峒為單位聚眾祭祀祈福、青年男女相會對歌傳情、親戚朋友聚會交流為核心內容,同時還舉辦商貿、舞龍舞獅、搶花炮、拋繡球、打陀螺等傳統體育競技和文藝表演娛樂活動,節慶內容豐富多彩。

  壯族儂峒節歷史悠久,流布面廣,持續時間長,是華南乃至東南亞喀斯特區域民族的代表性節慶,承載著厚重的稻作文化密碼,有著重大的歷史、文學價值。節慶以峒為單位,又突破峒的限制,體現人與自然、人和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和諧文化觀念,對今天的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和鞏固跨境民族傳統友誼有著積極的意義。

  

  資料來源:廣西崇左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