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學術范疇的民族研究,也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這既符合我國歷史和國情,也是我國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經驗。
研究民族問題,就大的方面來講,大體圍繞三個領域:一個是歷史,一個是民族,還有一個是現實發展。確立正確的認識觀點、認識視角、認識方法,貫穿一條明確的主線,對于做好民族研究是至關重要的。正確的學術觀點是指導研究的基礎,這是研究活動起步時就不能含糊的問題,是學術研究的立足之本。
從上述三個領域來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做好民族研究要堅持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用什么樣的歷史觀來看待我國的歷史,是根本出發點,是決定認識和描述各類問題的總觀點。從文明產生以來,中華大地上逐漸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彼此之間不斷發生著交往交流交融。在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分不開、打不散,逐步結合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這種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系從未間斷,特別是匯聚了各民族元素的中華文化,對各民族產生了巨大吸引力和輻射力,形成了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各民族無論存在時間長短、人口多少,都參與了對祖國疆域的開發和守護,在農業、畜牧業、手工制造業、交通、貿易的發展以及文化的繁榮方面作出了貢獻,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歷史表明,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是在中國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了密切聯系、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這種民族關系,凝聚起共同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成為維護國家長期穩定的基本因素、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這種民族關系,建立在各民族對中華民族高度認同的基礎上,歷經考驗,牢不可破,深刻影響著我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這些基本認識是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基本內涵,也是我們研究我國歷史特別是民族地區歷史要把握的基本觀點。
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各民族歷史的演進、從小到大、消亡或存續、遷徙流動、分裂或融合,都與中國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都是中國歷史大格局的組成部分。歷史上,許多民族歷經苦難,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堅定不移。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用鮮血和生命維護統一,用勤勞和智慧為祖國發展作貢獻。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都是國家的主人。
深入了解研究各民族歷史文化,可以發現許多民族發展壯大的基本軌跡:既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及周邊民族的文化元素,又傳承發展本民族文化傳統。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相互吸收,逐步發展。這條發展路徑決定了各民族歷史文化既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也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并以獨具特色的形態表現出來,成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組織開展民族識別,為理清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構成、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民族研究的重點更多關注少數民族,為全面了解我國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打下了基礎。改革開放以后,民族研究的深度廣度都進入了新階段。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科學的認識工具,使我們既能深入發掘和剖析各民族歷史文化的來龍去脈、演變規律、表現形態,也注重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把共同性與差異性、一體與多元、整體與局部緊密結合起來,把各民族的發展置于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大背景及發展趨勢中去認識。特別意識到,我們不能局限于對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微觀研究,更不能過分強調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而是要看到,在我國歷史上,沒有哪個地區、哪個民族能夠脫離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而獨立存在,“多元”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使我們具有了歷史的宏觀發展眼光,有助于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使我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及中華文化的認識更加客觀全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處理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這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處理好民族關系重大問題的深刻闡釋。承認和尊重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研究和認識差異,是為了更清晰地看到共同性是如何聚集和日益增強的,是如何成為歷史主流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內在邏輯是從差異性認同到共同性認同,從多元認同到一體認同,從自在認同到自覺認同,這也完全符合人們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邏輯。千萬條小河,匯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沒有對一條條小河的了解,就不可能對大江大河有宏觀的認識。這正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在。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
民族研究的一項重要功能,是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從事民族研究的專家學者抓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差距日益縮小,但對于民族地區來講,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仍然是重要課題。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區的發展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民族地區不能“掉隊”。
研究民族地區發展問題,要兼顧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逐步向更多考慮區域因素轉變,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民族地區在發展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是地區性的共性問題,而不是某個民族的單獨問題。每個民族的發展進步,都和發展全局息息相關。地區整體的發展,是提升內生動力的主要途徑,也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要更多地從地區整體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利益出發,更多地從國家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如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方面著眼,為推動民族地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撐。
我們正闊步前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面臨的機遇鼓舞人心,民族地區必將大有可為,民族研究也必然肩負起新的使命。我們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守正創新,做好研究闡釋,譜寫民族研究新的篇章。
【作者系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寧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首席專家。本文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華民族歷史觀研究報告”(項目編號2021-GMG-034)階段性成果。】
作者:陳育寧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