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眾旅游全面興起,交通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內蒙古沿黃高等級公路沿線依托獨特的資源和文化優勢,成為“交通+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內蒙古沿黃公路全長674公里,東起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新區,西至杭錦旗巴拉貢鎮,與31省道、110國道、京藏高速等互通,不僅加強了呼包鄂地區與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等的互通互融,突破了沿線各縣市互聯互通的交通瓶頸,更為黃河旅游帶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
資源賦能文旅融合
內蒙古沿黃公路地處黃河大拐彎處,不僅是一條連接各城市緩解交通壓力的交通線路,更是一條滿載文化之路。黃河大拐彎處承載了幾千年來黃河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和移民文化聚集、融合、傳承、積淀的歷程,沿線文化景觀最能體現黃河文化多民族融合特征。尤為突出的是河套文化,以兼容并蓄的獨特魅力成為黃河文化最獨特的一枝。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需要文化資源的形式轉化。內蒙古沿黃公路沿線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富集,目前沿黃公路兩邊緊鄰的旅游產品主要有庫布齊沙漠旅游景區、銀肯塔拉旅游景區、河套文化旅游區等,既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響沙灣、七星湖沙漠旅游區、恩格貝生態旅游區等自然景觀、5A級景區成吉思汗陵等已開發的人文景觀,還有大量有價值但尚未產業化的資源,如河套文化旅游區留存有秦漢時期的水利文化遺存和清代以來水利工程遺跡,水利和農耕文化底蘊極為深厚,沒有實現具體的旅游產品形式的轉化。
交通升級旅游業態
擁有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并不能夠代表該地區同樣具有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優勢。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不斷創造和生產新產品,催生發展新業態,才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更加有利于產業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旅游交通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全域旅游、實現旅游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環。交通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改變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和空間分布的重要載體。“交旅融合”的本質,從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交通的改進,時間、空間和資源相應改善或提升利用效率,旅行者以低于以往的時間、體力、物質等成本,獲取到更多的旅游資源和體驗。沿黃公路將內蒙古中西部眾多類型豐富、主題多樣景觀串珠成鏈,著力打造沿黃休閑觀光經濟帶,構建“一體多元”的區域特色聯動旅游吸引物和“點線結合、連線發展”的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新格局,力爭為游客打造“快進、快出、慢游”的出行體驗,推動了交通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全接觸、深度融合。
文旅產業助力脫貧
沿黃公路不僅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交通通道,也寄托著沿線群眾對黃河沿線產業發展的希望,托起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內蒙古將旅游產業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沿黃公路途經3個旗14個鄉鎮53個村嘎查,沿線居民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下就業機會增多。包頭市旅游產業扶貧基地總數已達28家,旅游產業扶貧通過產業分紅、產品收購、提供就業等幫扶形式有效帶動群眾增收,旅游產業在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旅游文化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文化積淀深厚,沿黃公路將沿線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品位的同時,也為當地民眾創收增收提供了新的機遇。沿黃公路正在成為一條真真正正的扶貧路、產業路、旅游路。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